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婚姻-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

  • 婚姻,婚外情
  • 婚恋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08-05 07:3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婚姻-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婚姻-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

被出轨伤害的人,是需要安慰的,甚至是需要共情的,他们很多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性格人格方面有一些缺陷,但罪不至于用出轨来伤害。所以,这篇小文,是给他们的,是希望能够帮到他们的,完全没有针对出轨者的意思——虽然出轨者大多可恶、可恨、甚至可耻。
出轨者通常不好对付,不然也没那份胆、那个欲出轨。他们喜欢骗人,缺失责任,死皮赖脸……
好了,怎么对付出轨者呢?为了客观起见,每一条都把副作用跟大家说明。

一、追
两人之间,一方出轨,另一方一定会有所察觉。当你开始怀疑的时候,要学会“追”。
怎么追?最愚蠢的是追问;“你出轨了吗?”我去,如果你这么问,我无语了……
这个时候要学会不动声色,细心观察——追查。不用去找什么私家侦探,那玩意不靠谱,靠自己。如果他说加班,找个机会突然袭击;如果他背着你电话短信,要想办法查查记录。记着一点,其实你可以光明正大跟他要手机看的,如果他坚决不给,十有九点九九九有问题。
副作用:猜忌是感情大忌,如果对方真没什么,追一段时间就要停了。

二、静
如果发现了出轨的事实,悲伤愤怒等等都是可以有的,但要清楚,这些都是情绪,情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你最需要的是静静。
静下心想想,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心理学称之为核心需求。这些核心需求包括婚姻、孩子,甚至财产等等。这时候要切忌完美主义,啥都不舍得、放不下,都这样了,还完美啥?把自己最需要的搞清楚、整明白。然后全力去争取。比如,最核心需求是婚姻,那么就跟对方谈一次,明确底线,下不为例,继续好好过日子;如果是为了孩子,那么就不离婚,他爱咋样咋样,你也过好自己的日子;如果是为了财产,那么就要收集证据,准备打官司。
副作用:三思而不行,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优柔寡断,面对感情,太过理性是处理不好的

三、狠
对付出轨,不下点狠心是不行的。不一定非要修理对方,尤其不赞成男的动手,女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些只能出出气而已。但态度要强硬,不然对方会觉得屁事没有。如果做了决定,一定要心狠一些。怎么个狠法?那要看你做出的是什么决定了。
比如,如果你已经决定离婚,那么即便他再怎样甜言蜜语,痛哭流涕,你也不能心软,他如果要死要活,你也随他去,总之,要坚持,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如果不想离婚,那么继续在一起生活,你也要学会狠一些,该他负责的一定要负责,如果是男人,挣钱养家,每月工资上交;如果是女人,每天下班就务必回家,如果加班或应酬,半小时汇报一次行踪,等等。
副作用:会错失破镜重圆的机会,婚姻中也失去了信任、关心等 核心价值。
ps:上一配图为韩国电影《快乐到死》剧照,一个被出轨者完美报复的故事。

四、闭
这个闭啥意思?就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是找一个黑屋子面壁思过,而是指不要受对方影响甚至洗脑。
出轨的人习惯性给对方洗脑,“你不好呀”,“我一时糊涂”,“逢场作戏而已”,“现在都这样”,“看在孩子的份上”……太多了,问题是,看了很多案例,被洗脑的人还真不少。
这时候,你要学会忠于自己的内心,要自己做决断,千万不要受对方影响。比如为了孩子继续生活这样的决定,你务必记住,这种决定是自己做出的,不是受对方影响的,虽然结果是都一样,但实质上有根本差别,一个决定是自己做出的,一个决定是别人替你做出的。
副作用:容易偏执,有时候表现为听不进劝。

五、去
出轨,一段感情就算是基本彻底报废了。不管多惋惜,多不舍,终究,消弭殆尽了。你要接受现实,不管多难,都要去接受。这方面完全只能靠自己。
随他去吧,不要放不下了。佛家说: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放不下,放下了,烦恼也就没了。让这些曾经随风而去,不管曾经多么刻骨铭心,多么恋恋不舍。
如果可能,以一个仪式性的方式,告别过去,向那段感情挥手作别。
副作用:无。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出轨理由;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处理出轨的方式。
其实,怎么处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要尽快从出轨的伤害和阴影中勇敢地站起来,走出来。现在这个社会,教人们怎么出轨的不少,教人们怎么应对出轨的还真不多,未尝不是一种人性的缺失和悲哀。

原文出处:https://www.shuolianai.com/thread-21579-1-233.html

以上是关于婚姻-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婚姻-对付出轨:追、静、狠、闭、去;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hunl/30663.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