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

  • 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
  • 婚恋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09-06 03:0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

有时候,沉默才是杀死爱情的凶手。

前些日子,好友杨雯向我倾诉说:“我们谈了那么多年,终于还是分手了。”

开始我还以为听错了,因为她们是我们好友圈公认的模范情侣,直到她说:“我越来越不了解他,我们就这样越走越远,到最后他甚至连吵架也不愿意跟我吵。”

后来了解才知道,她男友半年前创业失败,心情非常低落,整个人萎靡不振。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围城里,外面的人想进去,却无从入手。

好友努力陪他走出那段阴霾,迎来的却是每日无声的回应,终于,杨雯提出了分手。


有人说,情侣是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碰头。相爱简单,相处太难。


在最初相爱的时候,彼此看到都是对方的优点。而当我们从热恋到相处之后,各种原本被闪光点掩盖的缺点,都会一一暴露。

尤其是当恋爱变成婚姻之后,我们无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生活方面的压力,当初的山盟海誓般的激情,也经不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的冲击。相敬如宾的相处模式,更多时候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中的相处,难免磕磕碰碰。

生活之中遇到问题,如果能平和对待,友好沟通,自然是最理想的。但是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压抑住自己的怒火和冲动。相处的双方,只要有一方比较冲动,只要开口,争吵就差不多在所难免。

有些人为了避免矛盾,于是选择不开口,觉得只要自己避让了,那么对方也就不再有吵下去的理由。但是避让真的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么?答案往往是不如人意的,避让往往造成的是两种结果:

一种是无言的沉默,往往会增加对方的气焰,让ta觉得自己占理,愈发的嚣张过分。于是一次矛盾冲突,你忍了,第二次你依旧忍了,第三次,第四次……

终于有一天,你变得忍无可忍,积蓄了很长时间的矛盾,瞬间爆发出来。这种无言忍让的后果,就像是担心洪水始终不排水的水库,在瞬间被冲垮,巨大的洪峰呼啸而来,瞬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另一种就是,对方一争吵,你就闭嘴了,结果对方也就闭嘴了,然后第二次,第三次……

你终于发现对方已经不争吵了,可是等你终于想开口说话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话可说了。而在你想对方说点什么的时候,发现对方也是连争吵都不会了。


两个人吵架,其实也算是一种情调。当然,我说这句话,不是提倡伴侣之间吵架。而是说,在矛盾出现时,不要沉默应对。在双方都还比较理智的情况下,小吵小闹的时候,要尽量坚持主见,不要沉默让步。

如果遇到对方比较冲动的时候,那么在争吵过程中,可以适当让步,等对方冷静下来之后,再设法沟通。尽量别因为自己让步,事情过去了,就置之不理。

对于朝夕相处的伴侣而言,很多事情都是小事,床头吵架床尾和。很多事情,说说就过去了,哪怕讨论的过程中,争论了几句,也是无伤大雅。

生活中有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经常生病的人,往往不得大病,而很少生病的人,却一旦生病,往往就是大毛病。其实那些很少生病的人,并不是没有生病,只是平时症状比较轻,所以没有察觉而已。

小病积郁在身体里,渐渐形成大病,然后一次性爆发出来。而经常生病的人,虽然看着身体差,却因为长期在治疗,身体反而相对健康。

伴侣间相处的关系就和身体一样,平日里争吵争论,表现出的矛盾,就是各种症状。争吵虽然不好,却能让双方都觉察到彼此间的矛盾,并且加以解决。

如果一味的憋在心里,委屈和矛盾都得不到发泄,对方也没法理解你的需求,各种矛盾就会像病症一样积郁在你的心里。终有一天,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到那个时候,想要缓解都难了。

所以,与伴侣相处之时,沉默并不是金,而是情感破裂的前兆。遇到问题,能心平气和友好交流的,尽量要沟通交流。

如果实在不能好好交流的,那么哪怕可能会吵架,也要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然后尽量保持自己的理智,将情绪控制在双方可以承受的范围。

当然,两个人相处,从恋爱到婚姻,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遇事总吵吵闹闹也不是事。

所以修身养性,并且学会引导对方心平气和的说出心里话,才能为未来更好的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






原文出处:https://www.shuolianai.com/thread-48927-1-164.html

以上是关于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感情中的矛盾,从来都不能用沉默解决!;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hunl/34161.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