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

  • 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原文,标题,
  • 婚恋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10-16 05:4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

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

社长
杨绛去世的消息爆出之后,没过几分钟,朋友圈就被杨绛的爱情,杨绛的人生,刷屏了...在朋友圈中悼念名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如果说这次悼念杨绛有了什么新玩法,那就是发明了手抄杨绛语录的新方式。
人民日报火速发了一篇文章提醒:尊重杨绛先生,请务必在朋友圈消灭这段话!手抄的《百岁感言》并非杨绛先生所作。这脸打的真是啪啪的!
不过更让人无语的是,明明前几分钟还在微信群里问哪有陆家嘴女主的啪啪视频,怎么转个身就发朋友圈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你们的问题就在于转发太多而读书太少,读书太少,还特爱思考。
01流传在朋友圈中的《一百岁感言》是这样写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句话听上去虽然很鸡汤,但确是一个年过百岁的老人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世事变迁之后对生活产生的真实感悟,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年轻人把这句话PO在朋友圈以此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就显得矫情和做作了。
装什么大彻大悟,装什么inner peace啊!
什么是年轻人,年轻人就应该朝气蓬勃,就应该血气方刚,可以穷,但是不应该把这种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当作自己逃避世界的挡箭牌。



02不是大富大贵的人,是没有资格说淡泊名利的。
很多人都说自己追求简朴的生活,有多少是真的因为我们乐于恪守朴素的生活,还是只因为没有能力去追求那些物质和奢侈?
正因为我们每个月的收入低得让人心碎,路过奢侈品店的时候,才会不得不加快步伐离开,因为我们知道放在橱窗里的爱马仕包包不是给我们看的,于是我们转向了廉价的批发市场;正因为我们没钱,长得也不高不帅,所以只能在朋友圈看别人在陆家嘴的四季酒店约会女神,还安慰自己说还好女主不好看。
明明是你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可以做出主动舍弃一切的表现?

都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然而年纪轻轻的,心里充满着各种欲望,如果手里没钱,爸妈没权,长得又丑,试问谁能真的快乐?
03我的朋友杨奇函曾写过一篇文章: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
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很多时候,维系我们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或者精神境界俯瞰众生,而是仅仅因为我们的种种短板。
我们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支撑我们“人品”的未必是我们的人品,而恰恰是那些用来证明我们人品的苦难。
曾经有个段子说:有钱而奢侈是贵族的奢华,有钱而朴素是低调的内涵;没钱而奢侈是赤裸裸的装逼,没钱而朴素是穷得真没辙了。
是啊,很多时候,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维持我们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



04年轻人最容易得的病,就是自恋症,这种病的症状就是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果文艺青年得了这种病,那真的,简直了,我一时都想不出该用什么语言表达了。
打开这类人的朋友圈,你会立马被他们的状态吓尿:他们为自己看的书,听的音乐,看的电影,膜拜的爱豆而沾沾自喜,整个优越感都快从屏幕中溢出来了。
当然,这类有着强烈表演性人格的朋友,不是真的在追悼什么,感怀什么,也不是在呼唤什么文艺复兴,他们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去看去读去感受,而是让大家觉得自己有多装逼。
但是亲爱的,很多时候你在朋友圈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迷茫、不舍、青春,可能都源自于自己的无知罢了。
你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多情。



05不要在恋爱的时候念佛经,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杨绛先生在你这个年纪就悟出了“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样的道理,那么之后可能也就不会写出什么《我们仨》、《洗澡》这些好作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我建议那些已经看淡了成功,活出了人生真谛的年轻人,明天晚上7点半,换上运动衣和运动裤,我们一起去小区楼下的广场上,舞起来。
毕竟,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原文出处:https://www.shuolianai.com/thread-35296-1-391.html

以上是关于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hunl/38609.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