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莫惹薄幸人

  • 莫惹,薄幸人,原文,标题,莫惹,薄幸人,放牛,
  • 婚恋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11-14 19:1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莫惹薄幸人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莫惹薄幸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莫惹薄幸人

莫惹薄幸人

放牛先生:

我和女朋友本来定好2010年5月举行婚礼的,可是,在婚礼前一个月,我出了一场比较严重的车祸。当时,医生说我可能会落下后遗症,双腿残疾。我绝望到了极点,要不是父母的鼓励,我可能都自杀了。

那会儿,我知道女朋友已经怀孕了,住院期间,我没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也想过如果女朋友跟我结婚,是不是会拖累她一辈子,可又舍不得让她离开。那段时间,我在矛盾和绝望中煎熬着。她也经常去医院看我,还经常在我面前掉泪。关于婚礼的事,她只字不提,我想在这个时期,我也不合适提。大家就心照不宣地沉默着。

一个月后,我出院,但每周必须去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有一天,她来看我,我妈突然想起来,因为我出事,都把女朋友怀孕的事忽略了,就问她有没有什么反应。她却突然支支吾吾的,我妈就直接问她,是不是把孩子打掉了,她承认了。我妈和她吵了起来,最后,她哭着跑了。

我妈说她打掉孩子,肯定是不想和我结婚了,不管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儿媳妇是不能要了。我当时没反驳我妈,是觉得自己身体都这样了,还要和她结婚,有点自私。

然后,我女朋友再也没到我们家来。我虽然伤心,但也认了。

去年10月左右,我的腿完全康复了,一点残疾也没留下,回到单位继续上班。我的工作不错,也挺有前途的,我似乎从命运的阴霾中走出来了。没多久,女朋友又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的,说她没到我家去,是因为和我妈吵起来不好意思。我听出来了,她想和我复合,其实我也还是爱她的,但是我一直没有勇气问她,是不是因为医生说我要残疾了,她才打掉孩子,打算和我分手,如果她说是,我会心寒,如果她说不是,我不相信。反正哪个答案都不是我能轻易接受的。

我们又见了面,她一见我就哭,说还爱我,是我妈误解她了,希望我能在我妈跟前替她解释解释。我试探过我妈,我妈斩钉截铁地说她寡情薄义,这样的女人坚决不能要。

我现在很矛盾,有点放不下她,可是一想起她曾经做的一切,又很心寒。我害怕就算我能说服我妈,我也无法打开自己的心结,像没出事之前那样坦然地面对她。

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女朋友那边,现在是只要我点头,她马上就会和我去登记。我妈的意思是,有我女朋友就没她。如果我娶了她,会不会幸福?她真的是我妈说的那种心又狠又冷的女人吗?

彷徨的苦恼人

我很想对***妈顶礼膜拜,因为她斩钉截铁地说出对你女友的评价:寡情薄义。我认为这个评价很准确,比李广大将军和丘比特小天使的箭术还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贪财女的态度是积极的,她们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欲望的崇拜与追求,一方面激励着男人努力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当她们享受完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刺激以后,她们内心的柔软会使自己重新沉淀下来,怀念那些荆衣布钗的点滴时光,安抚那些焦躁不安的青葱岁月。而薄幸人的态度是悲观的,她们衡量爱的标准就是掂量得失,一旦大难临头就义无反顾地卷铺盖溜走,根本无视你奄奄一息地坐在屋檐下等待雨水的日子。就算回头找你,也是想拿回她仓皇逃离时遗留下的环佩饰物,更有甚者,盯上你侥幸未被风雨侵蚀的唯一一件华服。至于你此起彼伏的内心感受,她根本无视。

男人薄幸,被打屁股的不少。第一薄幸大腕陈世美老师算一个,走偶像派路线的元稹老师也算一个。自古男子多薄幸,从来女子枉痴情。殊不知,女人薄起幸来也神通广大,孟浩然老师就身临其境过,“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不过这说的是一种寂寞难耐,跟嫌贫爱富一个级别,都算不上真正的薄幸。不够狠。我不是替男人粉饰,男人薄幸的层面,大多数停留在见异思迁风流成性上,而女人薄幸,往往一脚踢得你眼冒金星。男人的薄幸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不是断子绝孙之徒,通常下不了狠手,一般会暗暗接济;女人的薄幸则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使你望穿秋水,也难以望其项背,留给你的永远都是望眼欲穿。

如果说贪财女的爱情是一种势利,尚可以敬而远之,薄幸人的爱情简直就是一种歧视,要快马加鞭抱头鼠窜。她回来了,是的,她回来了。你不妨细心地想一想,如果你没有完全康复,她会回来吗?如果你的工作不是很有前途,她会回来吗?

原文出处:https://www.shuolianai.com/thread-38424-1-104.html

以上是关于莫惹薄幸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莫惹薄幸人;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hunl/42245.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