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婚姻-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

  • 婚姻,婚姻法,离婚判决,离婚诉讼
  • 婚恋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12-22 06:1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婚姻-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婚姻-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

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
  无论是娱乐明星、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离婚诉讼中经常出现“夺子大战”“藏子大战”。孩子抚养权归谁,与谁一起生活往往会成为离婚诉讼中的焦点。此外,有的父母也会在婚姻解除后因为情势变化要求变更孩子抚养关系。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夫妻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离婚率持续攀升。而离婚就会使夫妻之间面临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财产问题、孩子问题等等。然而,夫妻之间无论是离婚,还是双方没有了感情,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孩子的抚养权问题。那么孩子的抚养权到底应该怎么判呢?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91.jpg (24.6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

2019-10-25 21:14 上传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离婚小孩判给谁?对于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与此同时,《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具体如下:
  离婚小孩判给谁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女方生活。
  离婚小孩判给谁2、子女在两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处理。以下情形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④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离婚小孩判给谁3、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同时,法院还会考虑双方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等因素来最终判决孩子的抚养权。
  4、父母双方达成协议的处理,按协议处理。
  离婚小孩判给谁5、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的处理,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会因离婚而消除。婚姻法规定,子女无论是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所以,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仍有抚养教育义务,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除此之外,《婚姻法》第三十七条还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影响抚养权归属的若干因素。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因未成年人年龄等个体差异,各种因素的优先及比重情况,往往依赖于法官的综合认识。
  有的法院尝试将相关因素因子进行量化评价(赋予一定分值后比较)从而为最后调判提供参考。离婚小孩判给谁,例如将经济能力细分为工作收入情况、居住条件、债权债务情况、给予子女接受教育情况等;将个人品行细化为有无赌博、吸毒等恶习、有无存在过违法刑事处罚、有无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自身文化水平、工作单位和居委、村委评价等;将亲情关系细化为抚养现状和子女意愿等;将辅助因素则细化为是否祖父母外祖母看管、再婚再育机会(情况)等。相关调查由家事法庭法官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根据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分值进行量化评分。

原文出处:https://www.shuolianai.com/thread-55546-1-53.html

以上是关于婚姻-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婚姻-离婚小孩判给谁最新判决依据;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hunl/46943.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