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学、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依恋的机制,论述了最初几年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这是以鲍尔比为代表的第一个研究阶段。 以美国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通过精心的家庭和实验室观察,爱因斯沃斯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景测验,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划分了儿童的A、B、C三种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8种依恋亚型(A1、A2、B1、B2、B3、B4、C1、C2),探讨了影响母婴依恋质量的因素,并研究了依恋类型的跨文化分布。 研究的第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现在),研究重点转移到从婴儿依恋向青少年依恋的过渡上。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1)依恋的表征机制,(2)早期依恋关系对其它社会关系的影响;(3)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性。这些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下面我们就对第二和第三阶段的研究作一个概略的回顾。1 依恋与依恋行为系统 在婴儿和童年早期,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有固定倾向的行为:(1)想接近某人,(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Macobby)。依恋行为系统与好几类依恋行为的控制和联系有关。 鲍尔比指出,母子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动力平衡,它是以下四种行为的结果:儿童的依恋行为、儿童的探索行为和游戏、母亲的抚育行为、与母亲的抚育相对抗的行为(如为履行家庭职责而无暇关照孩子)。每类行为的结果都会促进或抑制其它三类行为。 爱因斯沃斯把探索行为作为依恋过程的一部分,但是二者不可能同时发生。 Bischof又描述了他的任恋行为系统模型,他综合了安全系统和唤起系统,并且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荷兰学者迪芙·范·登,布姆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zhichang/renjiguanxi/xinli-80391.shtml
以上是关于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hic/2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