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

  •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 职场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4-05-13 03:50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

  社会不断的进步,可是人的心理健康常常会出状况,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心理。不能够正确面对别人的给予,总觉得接受别人的好处会背上

职场心理ppt文档下载

人情债,或者别人是有求于你。而人之所以要群居,就是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战胜

职场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自然不是吗?

  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他们宁愿封闭自己,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所以,他们常因为对生命采取冷眼旁观的立场,而产生空虚和不满足的感受。

  许多忧郁症的人采取这种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来自父亲或母亲(或双方)的给予,然后将这样的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最终导致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任何美好事物。

  他们合理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对方所给予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或“对方所付出的无法满足我”。有些人拒

职场缺陷心理

绝的理由则是

职场谄媚职高者心理

,不愿接受给予者的批评或附加的限制。无论基于什么理由,结果都是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被动与空虚。

  我们会在另一些人身上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愿意接受父母所付出的,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父母如是的样貌,并且带着感恩的态度接受来自父母的赠予。这样的接受经验,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流动,这使得人们能在其他关系中也充分地经验“施”与“受”。

  如果我们能够灵活的处理施舍与给予,就能够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以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做一个参与者,当周围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出手帮助,而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

通识课程职场心理学

也要勇敢的接受别人的给予。摆脱不正常的心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可以获得幸福。

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zhichang/renjiguanxi/xinli-76211.s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hic/23667.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