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常识之什么是人格?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学-心理常识之什么是人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心理常识之什么是人格?
这个问题也许是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了。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众说纷纭,对人格的定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那些把人格看作每个人公开的自身。它是人们从自身中筛选出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这一定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某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披露的隐私。
另一类定义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还有些把人格看作是一种控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在这个层面上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欢用“character”(性格)一词来表示人格。
●在解释人格形成的问题上,主要在哪些理论流派,我们应如何认识?
第一、遗传观。根据遗传学的观点说明人格是一种最普遍最“世俗”的解释。根据这种观点,人的生理特征与人格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遗传是人格形成的部分根源,而不是全部是由遗传决定的。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根据这种观点,人格是人们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综合。另外,决定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多少、出生次序、民族、宗教、生长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及交往关系等。
第三、学习论。学习论的典型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生存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如果我们获得的奖赏经验不同,那么各个人的人格也就不同。就学习论者看来,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能在奖赏的模式中去寻找,而不是在遗传因素中。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都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第四、存在----人本主义观。这种
另外还有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潜意识理论。
有专家指出:“人格最正确解释来自于全部重要理论的合成”。以上对人格形成解释的各种观点,都指出了人格形成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人格的形成是由所有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学习、文化社会、自我意识、特质、潜意识机制等)。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时,要吸收各种流派的观点和做法,形成一个整体培养模式。
童年的经验对人格形成有什么影响?
许多人格理论家都把重要的成年人格特征与某些类型的童年经验相联系。如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斯金纳等都强调童年经验对决定成年人是健康的、精神病的,还是介于两者之
●人格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对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在我国,随着
●如何优化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
人格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的实施是一个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根据人格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我国当前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实际情况,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共3页: 上一页 1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zhichang/zhiyeguihua/xinli-86499.s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学-心理常识之什么是人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学-心理常识之什么是人格?;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hic/1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