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

  • 心理学,处世之道,人际关系
  • 职场心理-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3-07-14 01:21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

处理人际关系,有以下四条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必须遵守:1)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或隐私。2)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3)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内容泄露给他人。4)不在背后批评别人,保住对方的面子。以上的第二条就是关于人际交往中视线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又是感情的窗口。视线相接触是感情交流的开端。因此,在社交生活、人际关系沟通方面,视线的控制和训练是很重要的。例如,有兴趣的对话,视线总是注视着对方;如果想终止对话,视线的避开是一个通知对方的信号。男性同自己喜欢的女性交谈,在听女性说话时要比自己在说话时目光注视得更多;反

职场心理健康漫画推荐

之,女性也一样。相思相恋的男女在交谈时两人的目光是紧密结合的,如不信,可以在公园或汽车上进行观察。从视线的移动、变化中,还可以了解他人的情感及性格倾向。例如,给女性看一张“抱着婴儿的年轻母亲”的照片,大多数女性的瞳孔会放大。瞳孔的放大,表明对方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或引起了感情的波动。男人向女人求婚时女人常常是先注视男人的目光是否真实,进行严格的“检查”。你如果是一位营业员,不能光注意顾客口头上说要买还是不买,而要注意他的瞳孔和视线的变化。如果顾客看货物时瞳孔放大,一般来说买卖成交的可能性更大。从视线的移动和变化中,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依存心较强的人,视线容易合拢,也容易被说服

职场心理老师上课观后感

或劝诱。独占欲、支配

阳江职场心理学知识

欲强烈的人,视线居高临下,一直凝视对方。但视线持续凝视10秒钟以上,并且带有征服、审视的味道,常常给人以不快感。目光温柔,有节奏地注视着对方的人,一般来说性格快活,容易交往,是可以信赖的人。视线躲闪或避开的人,一般来说性格内向,或具有不适应感觉。有自闭倾向的人,视线不能与他人接拢。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对待别人的姓名,也很重要。作者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在医院咨询室的附近有一家咖啡店的女主人,每天大约能记住8个左右来店里休息、娱乐的顾客的姓名和长相,几年下来她记住了上千名顾客的姓名和颜面。对一些时隔很久又来光顾的顾客,她能叫出他们的姓名,使客人们又惊喜又亲切。“啊,记住了我的名字,真令人高兴!”人们对自己的姓名都看得很重要,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难怪有那么多的顾客要去光顾这家咖啡店。但是,要注意

职场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

适度。有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初次相会,10分钟的交谈中6次称呼女士的名字。这位女士对这位男士这样评价:“亲切而不庄重,看上去不诚实,给人的好印象太过分了。”初次相见的人,动不动称呼人家的名字,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在与他人交换名片时,要养成记住对方姓名的习惯。名片是表达自我的“作品”。如果你不重视别人的名字,又有谁来重视你的名字呢!此外,在交换名片时,要保持名片的整洁,不要轻易地在自己的名片或他人的名片上随意涂改或做笔记,因为这样会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不快感。人际沟通、待人接物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会话。要造成良好的会话气氛,应遵循以下四条准则:1)积极和明确的说话方式。2)对他人的话必要时加以赞许或首肯。3)适当加以提问,给别人以某种暗示。4)在倾听对方交谈时,适当地予以反馈(例如,前倾的姿势,视线的注意,点头或微笑)。在社交生活中,一个跟你交谈的人,对他自己的事情、

海南职场应用心理学知识

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事情、问题感兴趣得多。这时,你应仔细倾听,这是他所迫切需要的。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具有以下三种心理效果:1)通过交谈,对方会对他自己的问题及如何处理逐渐明确起来(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洞察”)。有时候对方也会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案。2)交谈能使一个人的情绪变得开朗起来(心理学上叫做“净化功能”),让他把心中的积郁一吐为快,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3)注意倾听他人说话,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使别人信赖你、喜欢你(心理学上叫做“亲近感”的产生)。

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zhichang/renjiguanxi/xinli-106206.s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hic/16700.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