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打小报告”的心理代价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学-“打小报告”的心理代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打小报告”的心理代价
在我从事“青春热线”辅导的这些年里,碰到过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有的是因为“
有两部
如果说,《丑八怪》使我看到,“告密”与“出卖”这个成人世界中的道德冲突,在青少年中也同样表现得惊心动魄;那么,在《女人香》中我则看到了一个回答:不能为了维护学校的纪律而将个人置于违反道德的境地。
“打小报告”之所以在道德上难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打小报告”的人或告密者之所以遭人唾弃和孤立,是因为他们使周围的人感到了不安全。毕竟,安全是人最起码的需要。儿童学家们发现,儿童需要一个可以预料的世界,不确定性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一定疏远的、戒备的。而对人的不信任一旦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生中他都很难坦诚地、轻松地面对他人。为了处理人际关系,他不仅会损耗大量的能量,而且还会因各种误解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痛苦。
“打小报告”虽然不等同于“告密”,但在人们心中,背地里说别人坏话、“打小报告”、告密是一个连续的链条。这些行为会造成群体和个人内心的激烈冲突,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卑劣的。
告密还往往与不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连在一起。在法西斯统治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以及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告密行为受到鼓励,它使很多忠诚正直的人受到残酷迫害,并成为一些人向上爬,实现自己个人野心的手段。一个被告密行为侵害过的社会,要重建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是相当困难的。我在辅导中发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对人的极端不信任。这道沉重的阴影,至今还影响着人们与他人的交往,影响着人的自我发展,甚至通过父母,影响着下一代。当我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看到这点时,内心深感悲凉。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已经走上改革开
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老师要保证整个班级的有效运转,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成为有教养有道德的人。因此,纪律和约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何维护纪律却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有能力在班级里创造一种氛围:鼓励学生在犯错误时勇于承认,担当责任,自我教育,而不是依靠“打小报告”,然后来惩罚、羞辱犯错误的学生,显示老师的威严。
我想,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好的老师往往能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但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是得到尊重,是老师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而靠学生“打小报告”来控制班级的老师,已将学生置于“监管”的境地,何谈尊重与真诚?即便这种办法能见一时之效,却瓦解了学生做人的道德,使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zhichang/renjiguanxi/xinli-80416.s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学-“打小报告”的心理代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学-“打小报告”的心理代价;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hic/2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