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 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原文,标题,
  • 心理资讯-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3-03-04 02:18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上线微博实名验证系统,并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3月16日开始,四大门户网站微博将采用前台自愿(昵称可自选)、后台实名的方式实行微博实名制。3月16日后,所有未实名认证的用户将只能浏览,不能发送、转发微博。而即使只能浏览,微博用户也要在3个月内登录一次账号。

  有人说实名制会造成隐私泄露,还有人说匿名制导致了谣言泛滥,个人的信息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两者都需要,微博实名制为何会引起众人热议?网络中的隐秘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社会身份存在着那些冲突?我们的自我与本我又是在怎样争斗?

  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微博实名制后“角色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变小。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例如“丈夫”和“儿子”就是两种可能冲突不断的角色。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毫无疑问,由于网络的出现,我们又多了一个或多个“虚拟角色”。

  用户在匿名状态下构建虚拟角色的动机大致可分

免费心理资讯

为以下三种:释放自我的不同层面;通过“角色扮演&rdqu

乌鲁木齐市心理资讯门诊

o;获得某种心理补偿;缓解为保持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的刻板印象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虚拟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虚拟角色的力量越是“强大”、与现实角色之间的人格差异越是明显,用户可能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就越大。

  实名制缩小了虚拟和现实的距离,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角色冲突。这就意味着,现实中内向、沉默的人实名制后也许不再会热衷于构建网上热情、健谈的“另一个自己”了。微博之所有受到追捧,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其匿名的优势,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暴露出来,毫无压力地扮演任何角色。而实名制或多或少会让用户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实名制还将带来

一点资讯 社交礼仪心理

的一个变化可能是:微博上“诉苦”的人将会变少。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从微博的功能来说,微博之所以具有很高人气,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这是源于微博的传播特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传播任何信息。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更能找到现实中找不到的言论自由。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内心的隐私。而实名制下“自我”压制了“本我&rd

壹点灵心理的资讯功能

quo;,人们的言论必然受到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简言之,“实名主要用来炫耀,匿名主要用来诉苦”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以后想知道“谁昨晚夫妻又吵架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去匿名社区吧。

  心理学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让实验者电击一个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戴着面具的实验者会用更大的马力进行电击,而不戴面具的实验者会碍于自己的“身份”而用很小的马力或者不去电击。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你?不可置否。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实名制网络下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将会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我暴露水平正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要特征,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

  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带来的“真实姓名”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从另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后用户将更少暴露其个人性格、缺点、真实情绪等信息,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间下;故两方面综合来看,实名制后用户在微博上获得社会支持、

抑郁症心理咨询直播资讯

人际信任的程度将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当然了,微博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主要是获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际沟通为主要使用动机。

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news/xinlikuaixun/xinli-64147.shtml

以上是关于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微博实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ix/10116.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