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
近日,有一篇报道:《20岁“超级宅男”每天呆卧室23小时》引发了社会对“宅男宅女”的热烈讨论。“宅男宅女”是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对某种事物依赖,比如网络游戏、漫画、书籍等,足不出户,生活都在住宅内的群体。像报道中得20岁“超级宅男”一样的群体,是什么心理动力让他们越来越“宅”呢?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青少年心理科心理医生唐南认为,大众对
同时,唐南认为:“宅”不能“宅”出抑郁,“宅”出社交恐惧。像该位20岁“超级宅男”呆卧室23小时,除开睡觉就是看玄幻小说,并与外界失去任何的交流,无法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则会“宅”出问题出来,则会让自己失去“宅”的意义了!
那么,为何这么多人选择“宅”在家中呢?
据调查,有很多人休息的时候都会选择“宅”在家中,不出门,闭门不出。一方面因为在网上能和朋友交流,能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已经可以解决我在休息之间的需求。另一方面出去家门外,感觉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和动力出门,出去也没什么意义!
唐南解析到,一、社会物质化,情感淡漠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让人无法坦诚地安全地进行交流。而“宅”则很好的避免了这种冲突,让人能保持好心灵的那份纯与净,不被污浊!
二、每天在人群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受着各种压力与挫折,使内心的能量消耗殆尽,已经无暇在空余时间再去应对外界的矛盾。而“宅”可以让人在一个安全的舒适的空间里,恢复内心能量与动力。因此,“宅”能让他
在“宅”文化流行的当代社会,怎么样宅成为了一种追求,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警戒!宅要是为了储蓄能量去发展更大能力,而并非为丧失能力而宅。
在广州
在社会上,针对”宅”的风行,社会应有哪些方式
唐南建议说,社会可以组织一些“抱抱团”的亲密活动,或者“你好,陌生人”的表达社会情感的活动,并且可以从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始宣传“宅”文化,正确应对“
专家介绍:
唐南:国家心理咨询师,现为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心理医生,擅长于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家庭沟通,品行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心理辅导,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闭症患者的团体治疗,户外拓展有很深的研究。
原文出处:http://daxinli.com/news/xinlikuaixun/xinli-64145.shtml
以上是关于“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zix/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