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压力管理-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 压力管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改革,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3-02-19 01:51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压力管理-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压力管理-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增强;心理的压力感趋向多元;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弱化,阶层认同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其趋向,不仅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层面

问题,又表达着未来促进我国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 社会心态; 变化趋向

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社会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认真审视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既是研究我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之一,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心态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领域,本文结合目前学术界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仅从社会心态中的社会心理感受层面,对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基本趋向

1、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不断增多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劳动关系、就业方式以及收入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比较突出,情绪化现象相当普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社会心理学与群体心理学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我国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日益增强,社会心态中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心态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理性和平和的因素,但是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心态趋于理性平和必然成为一种变化的趋势。

2、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身份感、地位感是社会成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所处的地位的感知和体验;归属感是社会成员对于自

社会心理学公众号推荐

己归属的社会群体、组织和阶层的认同和依恋的心理体验。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是社会心态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的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有关,

捧场社会心理学意义

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进行社会比较的参照系不同,其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就会不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但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各种单位既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渠道,又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成员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和单位身份来体现的,相对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特别是随着就业方式的不断变革,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破产企业的人员以及自主创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已经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一些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人员所属的单位也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单位由明显的差别。现实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实际归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单位身份逐渐被职业身份所代替,社会成员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日益趋向分化和多元。

3、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增强。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已经由相对稳定向剧烈变动转变。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等客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成员心理上的迷茫感明显,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缺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影响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的社会不利因素逐渐减少。据王金玲、解力平、高雪玉、徐银泓(2008)对浙江省的调查研究,在所调查的十大社会阶层中,各社会阶层对未来生活改善的确信度都比较高。这表明,伴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要求的逐步推进,社会成员心理的迷茫感正在弱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普遍增强。

4、心理压力感趋向多元。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成份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劳动关系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构成心理压力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多。尽管心理压力感的产生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但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和弱化是导致心理压力感增大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方式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二是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形成的心理压力;三是人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心理压力;四是生活方式变化形成的心理压力;五是信息及社会流动加快形成的心理压力;六是社会生活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按其程度排序,分别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最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较小。(王俊秀、杨宜音 、陈午晴,2009)。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随之增加,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生活风险的增大,会进一步造成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并且多元化。

5、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心理的公平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地位、获得的收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公平感除了受个体对社会公平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的影响以外,主要受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利益受损群体的社会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社会成员的心理公平感日益形成,对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已经接近比较公平。目前,社会成员心理公平感程度最高的是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和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最没有公平感的是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王俊秀、杨宜音、 陈午晴,2009)。伴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增强,特别是对制度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

6、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弱化,阶层认同

社会心理学类书籍推荐

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成员对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心理感受,是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心态,表达着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在心理层面的彼此熟悉、认同和接纳等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传统的社会群体、阶层界限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从业者、私营企业主、社会中介组织中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由于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的社会渠道,特别是利益的分化,造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隔膜感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阶层排斥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社会的包容性日益增强,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隔膜感逐步弱化,接纳、认同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

二、优化社会心态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1、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既是涉及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又是涉及社会成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问题,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经济快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我国的社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表面化和显性化,仍然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依照社会心理学的期望值理论和社会学中自我满足的预言理论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预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纵向比较的思维方式向横向比较转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领域的改革,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重要途经。

2、人性化的工作制度。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既是社会心态的构成要素,又是影响社会心态的情感和认知元素。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化工作制度是形成心理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社会成员之所以一度缺乏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走样所致。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劳动关系和用工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鼓励竞争、调动积极性,合同制、聘用制等劳动用工方式普遍实施。应当说,劳动关系和用工方式的变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单位存在着短期行为,动辄下岗、频繁变换工作岗位,甚至存在着不履行劳动合同的现象。劳动用工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容易使职工产生朝不保夕的感觉,心理的稳定感、未来感缺失,最终造成工作行为的短期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心理资源,只有社会成员具有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才能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不断增强;从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爱岗精神的形成来看,只有人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产生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也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起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

3、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会工作制度的形成,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整合功能在社会微观层面的效果,而且关系着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传统的单位制赖以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的日益弱化,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基层管理的重要形式。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在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归属感、认同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区服务功能有限、包容性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把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作为优化社会心态的切入点。

4、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构建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不仅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目前,我国社会在总体上和谐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够和谐的因素。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往往透过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等层面影响社会心态,是形成不良社会心态的主要诱因。因此,必须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体制与机制,构建起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渠道和网络,是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沈 杰.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J〕北京观察,2008⑵

〔2〕徐永祥.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J〕教学与研究(京),2008⑴

〔3〕李有发.社会归属感的嬗变及其相关问题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8⑷

〔4〕李有发.公平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心理基础〔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⑵

〔5〕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2007⑵

〔6〕王金玲.解力平.高雪玉.徐银泓.碎片化的存在—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特征分析〔J〕浙江学刊,200⑴

原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12期

原文出处: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xscg/ztyj/shxlx/201004/t20100408_1980987.shtml

以上是关于压力管理-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压力管理-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sheh/9456.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