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问题,我国学者已进行了较为系统
1.从普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杨素华等学者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思维方法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往往经不起外界的诱惑
(2)情绪情感与意志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随着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情感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了。青少年虽然意志品质有了显著发展,逐步减少了依赖性,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不能很有效地控制激情的爆发,很容易导致激情犯罪。
(3)低级的、不切实际的过度需求,是青少年犯罪的内部动力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内容的丰富,个人的各种欲求和需要也在增加。如果青少年的需求过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能适当地予以满足,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
实所接受,于是就产生某些偏执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主要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同时,由于反抗的迁移性,有的不只对自己仇恨的人进行报复,转而对社会进行报复,危害极大。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很多学者都选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袁凤芝学者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他的研究较为具体,很有代表性,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原因:
(1)易受暗示心理
青少年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极易接受一些坏人的引诱,从而误入歧途。
(2)从众心理
青少年意志比较薄弱,在遭到讽刺、挖苦、打击、冷漠、轻视等外界压力下,常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主动或被动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团伙行为保持一致。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在缺乏正确指导或在不良的社会交往的情况下,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3)好奇心强
在青少年时期随着青少年生理的逐步发育,开始产生朦胧的性意识,而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对性教育普遍存在忽视的倾向,他们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正确知识,把性爱与性欲等同起来,而对异性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致使他们受到一些黄色淫秽刺激后诱发犯罪行为。
(4)逆反心理
一个人进入少年期后,从心理上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独立地支配自我的意识非常强烈,他要求大人尊重自己,老师、家长如果严加限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旦他们走向街头,加入了坏团伙,就很容易走上邪路。
(5)逞强心理
青少年精力充沛、旺盛,同时,也爱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能耐,逞强好胜,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欲望在不良因素的引导下很容易使青少年无意当中违法犯罪。
(6)模仿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很强,对成人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不仅好奇,而且还想探秘。但同时,他们又
(7)寻求刺激心理
有些青少年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到极度乏味,整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为了寻求
(8)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常产生在一些心胸狭益、自尊心过度膨胀,缺乏道德修养的。
青少年身上,它通常与人受惩罚和批评后而产生的否定情绪联系在一起,一旦它演变为犯罪动机后,则常产生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9)“拜金”心理
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的失误,有些青少年养成了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恶劣品行,并使他们产生对金钱的崇尚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败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原文出处:https://china.findlaw.cn/bianhu/fanzui/fzxlx/1037248.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fanz/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