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危机传播与公众心理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心理学- 危机传播与公众心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危机传播与公众心理
最近几十年来,传播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传播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维和视角。心理学的纵向追踪研究方法,有利于帮助媒体了解大众心理变化的转折点。这对合理设计与调整现实中危机传播大有裨益。
自从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伤害儿童事件发生以来,我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多起情况相似、性质相同的伤害儿童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2010年5月陕西南郑幼儿园惨案,在短短的四十多天内,媒体一共报道了六起这类社会危机事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新闻事件最直接的信息传播者,媒体在这类连环危机事件的管理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连环伤害儿童事件的传播行为,引发了我们对与该事件相似的危机事件的媒体报道的思考。在后“非典”时代,中国媒体和公众对各种社会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在逐渐上升。危机传播逐渐被国人熟悉
事实上,危机事件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Rosenthal认为,连环危机事件指的则是那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所连续发生的情况相似、性质相同的危机事件。媒体对危机事件的传播行为被称为危机传播,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媒体在这种社会危机事件的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03年“非典”以来,国内的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危机传播中的心理学角度的研究,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了。例如,任轶群用实证研究验证了媒体危机传播对公众危机感知的决定性影响。石慧敏指出,在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如果能准确把握公众心理变化的脉搏,了解公众的特殊心理需求,在报道中积极引导公众正确认知,
针对危机传播的研究对于公众的心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未能真正运用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有效地分析媒体的危机传播行为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例如孙嘉卿、金盛华和曹慎慎定性地探讨了灾后谣言传播心理,初步提出媒体在破除谣言方面的作用。 相应地,国外的研究则更为细致与全面,开展的时间也更为长久。尤其是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以后,许多学者都关注到媒体在这种重大危机事件中的影响作用。Carnagey 和Anderson采用问卷跟踪的方法,研究了“9·11”事件发生以后,媒体报道对民众攻击性行为的改变及对待暴力的态度变化。Marshall等人发现,“9·11”后民众看电视报道的
学者Lazarus认为,情绪源于一系列的认知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情绪与信息的认知加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媒体的传播行为在这期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2010年5月26日,笔者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公众对一系列儿童伤害事件的态度和认知。访谈中大多数民众对伤害幼儿事件都抱有遗憾、难过或愤慨的态度,有些家长甚至持有恐慌的心理,且访谈结果显示,这种心理与媒体初期的报道大有关联。 媒体初期的报道过分渲染细节,从而加重了民众的消极心理,并且媒体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大众对此类事件的态度。这时候媒体的后续报道会对受众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媒体的传播行为能否帮助这些在连环危机事件中受到心理冲击的受众达到一种积极心理的恢复呢?而这种作用机制具体又会是怎样的呢?以后在发生情况相似、性质相同的连环社会危机事件时,媒体应该在何种程度上考虑民众的心理反应,在不违背传媒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危机的报道?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全社会包括学者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符合中国社会的危机传播机制,这将能够为现实中的危机管理以及危机传播提供更加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 特别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如果媒体不具备这种合理捕捉受众心理并且引导其达到一种积极性的恢复的能力的话,社会的一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而最终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连环社会危机事件的传播行为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将极大有利于媒体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技巧,最终引导舆论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原文出处: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xscg/zxwz/201101/t20110130_1986175.shtml
以上是关于心理学- 危机传播与公众心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理学- 危机传播与公众心理;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sheh/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