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心理学知识网,分享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是您学习心理学的好助手。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 2022-07-30 22:13
  •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对于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0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0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0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0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0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0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0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0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5.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6.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7.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9.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0.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4.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5.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7.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8、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9.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0.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3.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4.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7.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8.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49.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50.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一、小题

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于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低年级1—2年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3.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最著名的是最近发展区。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对羞怯(1--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12--18岁/中学阶段的学生解决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善对失望(60岁以后)

5.具有场独立型风格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因素

影响和干扰,他们倾向于对事物独立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型风格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

6.(判断题)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这不属于学习。

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娃娃(班杜拉实验说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榜样的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观察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复制粘贴式的模仿学习)

7.(泛化与分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泛化

8.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线性序列,图示的方式在大脑中进行储存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的。

8.上位学习:指已有的若干概念较为具体,而新概念是更为一般,更为抽象的概念。

下位学习:指新学习的概念较原有概念更具体。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功能固着总是阻碍问题的解决(×)

9.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理解概念)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果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相反,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一方面,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10.(判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是倒u型

(选择)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1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行为)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

问题的分类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实际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二、大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最后,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定验处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某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第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第二,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第三,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它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

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的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情感。在个人对自身的行为或对他人的行为做道德判断是就会出现与这些判断有关的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无从表现。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认识是前提,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品德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如果不能正确掌握道德知识,就会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指导,容易产生盲目行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是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有人把道德情感的推动作用和道德意志的持续作用生动地比喻为“催化剂”和“凝固剂”。如果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就难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也就不能引起积极的态度;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容易左右摇摆,经不住诱惑,即使形成良好的品德也难以坚持到底。道德行为经常被视为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被作为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因为任何一种品德都要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才能被确认。

3、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作用

第一,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水平较低者则相反。

第二,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敢于面对因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三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第三,自我效能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第四,自我效能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效能水平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低效能者则充满恐惧和焦虑。

学习迁移的概念和作用:

学习迁移的概念是指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的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迁移的作用:

(一)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迁移的发生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进程与效率。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淮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情性化。同时,迁移使新旧学习内容之间融通,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和品德都是通过对所掌握的经验加以概括,然后广泛地迁移,并进一生系统化和概括化而形成的。

(三)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教师来说,掌握迁移规律可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教学中,数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各种学习力法提高学习能力,能将学到的知洪迁移到广泛知识的学习中去。

学习迁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解決实际问题时能够恰当运用和迁移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

5、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

(一)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在打弹子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 5岁以前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二)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6~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按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阶段。

(三)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9~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成是同件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四)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11~12 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但公正的兴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以上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本文链接:http://www.znjk666.com/jy/1316.html。

  •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7 祝健心理学知识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